壹次心

魂而有灵,无不之也。

【丕懿丕】关于“生则同室,死则同穴”

关于丕丕和马懿葬在首阳山这个。说点稍微正经的依据。

 魏晋的同葬风俗基本还是遵守那套【夫妻】合葬“生则同室,死则同穴”。


先来说个西汉的“断袖之癖”的两个主人公,众所周知汉哀帝和董贤是著名男男,

且汉哀帝对董贤非常好,董贤可以说被汉哀帝宠冠于朝廷,史书也写了【贵震朝廷】【恩爱至此】,而董贤的墓也被汉哀帝修建在自己的陵墓义陵之旁。汉哀帝这意思无疑就是要董贤“合葬”义陵之意。

《汉书·哀帝纪第十一》:五月,正三公官公职。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,丞相孔光为大司徒,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,封长平侯。正司直、司隶,造司寇职,事未定。六月戊午,帝崩于未央宫。(汉哀帝)秋九月壬寅,葬义陵。

《汉书·佞幸传第六十三》:董贤字圣卿,云阳人也……贤宠爱日甚,为驸马都尉侍中,出则参乘,入御左右,旬月间赏赐累巨万,贵震朝廷。常与上卧起。尝昼寝,偏藉上袖,上欲起,贤未觉,不欲动贤,乃断袖而起。其恩爱至此。贤亦性柔和便辟,善为媚以自固。每赐洗沐,不肯出,常留中视医药……【又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旁】,内为便房,刚柏题凑,外为徼道,周垣数里,门阙罘罳甚盛。

不过,董贤虽到高位,却缺乏政治实干经验,基本是靠着汉哀帝的宠爱获得的尊位,史料道【而董贤之宠尤盛,父子并为公卿,可谓贵重人臣无二矣。】

汉哀帝驾崩之后,董贤不能掌控权力,白白让出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”的军政大权,被太后轻易拿捏,而被逼迫,董贤全家自杀。董贤甚至被政敌【裸诊其尸】。

故而史料评价董贤的时候又写【然进不由道,位过其任,莫能有终,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。】

这句史料史官的大概意思是说:汉哀帝太宠爱董贤,让其上位却不是从正途实干上去的,给董贤的位置尊荣过于高而董贤(的能力)不能胜任,因而董贤没有好的结果,这就是所谓过于宠爱而害了他。

董贤以后,就是新朝,再过渡到了东汉,东汉记载很少看到明显的男男事了,更别说贵宠的记载。

似乎男风成了东汉上层的一种灰色地带。


而魏晋却很多男风记载。


魏晋之时,因为战乱等因素,关于葬礼的思想基本是,除厚务薄,魏晋统治者带头,故而魏晋薄葬流行


统治者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,而这时代这一时期影响也彰显在合葬之俗。


魏明帝太和四年,曹操夫人卞氏死,与曹操合葬于高陵。

蜀汉先主刘备夫人甘氏,死后葬于南郡。章武二年,刘备思念之,乃迁其葬至蜀,未至而刘备亡。

诸葛亮:“诗曰‘榖则异室,死则同穴’,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。”

谷则异室,死则同穴。出自《诗经·王风·大车》。

建安七年,孙坚吴夫人临终,“引见张昭等,属以后事,合葬高陵”。孙权的潘夫人、步夫人都与孙权合葬于蒋陵。


《周易.说卦》:“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。”这说明早在先秦时,人们就有夫妻关系要长久稳定的认知。

《颜氏家训》:“江左不违庶孽,丧室之后,多以妾滕终家事;疥癣蚊虻,或未能免,限以大分,故稀斗阋之耻。河北鄙于侧出,不预人流,是以必须重娶,至于三四,母年有少于子者。”反映出当时南北朝夫妻关系稳定的认知。

这也不难理解魏晋合葬风俗了。

“生则同室,死则同穴,”魏晋人们观念是把这种稳定的夫妻关系保持的另一个世界,合葬之俗显然是夫妻关系稳定的表现。而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盛行,认为灵魂不灭的观点反映在丧葬上,就是如何处置灵魂及肉体,而世人则多是选择死后灵魂与肉体均能与伴侣相伴。为亡去的双亲合葬,在两晋南北朝是体现孝道伦理逻辑之举动。

这么来看丕丕和懿总的关系更妙了……

曹丕在黄初七年(226年)葬在首阳陵。

《三国志·魏书二·文帝纪》:文皇帝讳丕,字子桓,武帝太子也。中平四年冬,生于谯……黄初七年,(曹丕)六月戊寅,葬首阳陵。自殡及葬,皆以终制从事。

曹丕终制写:自古及今,未有不亡之国,亦无不掘之墓也。丧乱以来,汉氏诸陵无不发掘,至乃烧取玉匣金缕,骸骨并尽,是焚如之刑,岂不重痛哉!祸由乎厚葬封树。‘桑、霍为我戒’,不亦明乎?其皇后及贵人以下,不随王之国者,有终没皆葬涧西,前又以表其处矣。盖舜葬苍梧,二妃不从,延陵葬子,远在嬴、博,魂而有灵,无不之也,一涧之间,不足为远……其以此诏藏之宗庙,副在尚书、秘书、三府。


嘉平三年(251年)司马懿的终制,要求薄葬在首阳山,后终者不得合葬。

《晋书·帝纪第一·宣帝纪》:宣皇帝讳懿,字仲达,河内温县孝敬里人,姓司马氏……于是,使与太子(曹丕)游处,迁黄门侍郎,转议郎、丞相东曹属,寻转主簿……(曹操)因谓太子(曹)丕曰:“司马懿非人臣也,必预汝家事。”太子(曹丕)素与帝(司马懿)善,每相全佑,故免。帝于是勤于吏职,夜以忘寝,至于刍牧之间,悉皆临履,由是魏武意遂安。

《晋书·帝纪第一·宣帝纪》:嘉平三年,(司马懿)秋八月戊寅,崩于京师,时年七十三。天子素服临吊,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,追赠相国、郡公。弟孚表陈先志,辞郡公及韫辌车。九月庚申,葬于河阴,谥曰文贞,后改谥文宣。先是,预作终制,于首阳山为土藏,不坟不树;作顾命三篇,敛以时服,不设明器,后终者不得合葬。一如遗命


其实第一次看到丕懿合葬,还是出自一些直男“学者”那里的观念,现在看多了史料,确实有理有据的关系微妙。曹丕没想和后妃合葬,也不是薄葬的原因——其实曹操也是终制薄葬,而卞夫人和他合葬了。

曹丕他还写了两首诗表达自己渴望“同葬”

《寡妇诗》:“愿从君兮终没”。

《出妇赋》:“甘没身而同穴, 终百年之长期”。

很显然,曹丕他是“同葬”的想法的,“甘没身而同穴, 终百年之长期”。


司马懿在这么多年以后,自己选择去葬在首阳山的,薄葬,还后终者不得合葬,司马懿这心态就很微妙了。


曹丕让司马懿去各个权力中心位置做事,还让司马懿做了辅政大臣。看着尊位不显著,但是异常亲密,而从魏晋动荡之际的风气来看,这么安排也很微妙。

同年代诸葛还曾在《论让夺》中指出:尧、舜以禅位为圣,孝哀以授董为愚。桓公以管仲为霸,秦王以赵高丧国。此皆趣同而事异也。明者以兴,暗者以辱乱也。

联想董贤传记一生至尊位不得善终而被史官评价的那句【然进不由道,位过其任,莫能有终,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。】

过度宠爱而其不能掌控必让其为之受害。


突然可以理解二丕的安排,宦海艰难,最怕急功近利,便不得善终。


再说回魏晋薄葬和合葬现象很多,很难不说是统治者带头作用。

而两晋那么多上层男男的记载,也可能真的是【上行下效】的不可明喻的一些原因在内。

在晋代,《宋书》:自咸宁、太康之后,男宠大兴,甚于女色,士大夫莫不尚之,天下皆相放效,或有至夫妇离绝,怨旷妒忌者。

两晋之祖晋宣帝是马懿啊……

看看他的上位史,真的和二丕时期的任职分不开。


九家旧晋书辑本虞预《晋书》曰:上(司马懿)虽服膺文艺,以儒素立德,而雅有雄霸之量。

司马懿29岁从一介书生再入世,由文入武,漫长的官道,而成为赫赫有名的武人,【而雅有雄霸之量。】是说司马懿的,文武双全,肌霸书生,两晋的官员也基本照着这个趋势来卷的。

-end-


写一些史料记载,写一些揣测。




评论(4)

热度(495)

  1. 共58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